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徐婧)到胡同里喊上一众好友、骑着自行车到北海公园滑冰……这是“老北京”胡德亮在十七八岁时最喜欢的冬季娱乐活动。今年冬天,他带着爱好轮滑的五岁小孙女胡雨桐走进陪伴自己多年的北海公园冰场。当祖孙俩穿上冰鞋在白塔下一同驰骋时,他说自己“找回了童年的乐趣,感觉又年轻了。”
北京有着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民族体育冰雪项目——冰蹴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清代自乾隆至道光年间,北京冬令时节在北海太液池冰上举行兼具娱乐性和竞技性的“冰嬉大典”,持续举办约百年。1925年,北海正式作为公园对外开放,并在冬天开放了冰场。
20世纪50年代,什刹海上开辟了天然溜冰场,并提供冰鞋出租服务,成为市民的冬乐之地。到了20世纪7、80年代,什刹海冰场与北大未名湖冰场、北海公园冰场、中山公园冰场、颐和园昆明湖冰场等一批天然冰场“扮靓”了冬日的京城,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喜爱滑冰这项运动。
“每天午休有两个小时,我们早早吃完饭,骑半小时自行车到北海公园,滑一个小时冰,再赶回工厂上班。”回忆起年少的冰上岁月,胡德亮的语气中仍带着些许兴奋。
今年元旦起,北京在颐和园、北海公园、陶然亭等市属公园内陆续开放11处冰雪嬉戏体验场地,包括7处冰场、4处雪场,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可提供40余种冰雪活动项目。“逛公园、上冰雪、迎冬奥”日渐风靡,为市民游客冬季休闲提供了更多选择。
北海公园、颐和园、什刹海、圆明园等冰场现已开放。其中,北海公园开放约1.5万平方米、颐和园开放约30万平方米、什刹海开放约16万平方米、圆明园开放约2万平方米冰上活动区域。
胡德亮带着孙女到公园冰场“重走青春”,记忆中熠熠发光的日子宛如“重启”,又承载起新的企盼。他介绍,孙女学习轮滑已有一年,这一基础使她上冰后毫不胆怯,进步得很快。如果能保持这份兴趣,他希望孙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成为滑冰或者其他体育项目的运动员”。
主打“怀旧范儿”的同时,天然冰场还增添了“文化味儿”。日前,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发布了“什刹海冰雪十三绝”,其中就包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冰蹴球。今年春节,什刹海将充分利用冰场和其他冰雪资源开展主题嘉年华,弘扬传统文化,共赴冰雪之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高舒认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与河流或水域密切相关。有赖于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到了冬天,水域形成天然冰场,在冰面上诞生了冰蹴球、冰嬉、冰车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京城难得的文化特色。她表示,这些冰上项目是中华民族发扬自有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进一步推广。
2015年以来,北京市逐年增加冰雪场地设施供给,冰雪场地由冬奥申办前的42座冰场、44块冰面,22所雪场,发展为82座冰场、97块冰面,32所雪场。
冰场滋养昔日运动记忆,也滋生新的冰雪热情。从本科到研究生,来自江苏的殷鹏程在北京已经度过了五个冬天。他表示,自己在上大学后第一次接触冰雪运动,每年都会抽空去滑冰。
对于不能以志愿者身份亲历冬奥,殷鹏程有些遗憾,所以选择走上冰场感受冬奥氛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的运动健儿取得了好成绩,希望北京冬奥会能再创佳绩。”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总体目标已经实现。
蓝天白塔下,印有“一起向未来”的彩旗随风飘扬。胡德亮、胡雨桐、殷鹏程与数十位“冰上健将”一道滑行,在同一块冰面上,书写着各自的冰雪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