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淘宝精选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注册后绑定Q登陆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微信快速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发布信息
搜索
搜索
支持我们
使用96IE来支持论坛
首页
任务
勋章
签到
签到等于每天打卡
导读
QQ解除绑定
邀请码
装机必备的软件、去广告版
装机助手
装机网
精品操作系统下载
免费邀请码
记录
Doing
每日签到
本版
帖子
用户
PCOS技术网
»
首页
›
≡信息与生活≡
›
休闲广场
›
47岁民工露宿街头被冻死 救助站称其不愿来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350
|
回复:
0
[分享]
47岁民工露宿街头被冻死 救助站称其不愿来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9155
人穿越成功
教程:手机怎么扫描二维码
liqingQ
liqingQ
当前离线
积分
0
IP卡
狗仔卡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2-22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昨天一早,露宿南京街头的安徽人老崔,被发现肢体冰凉,没了呼吸。这名47岁打工者的离去,在安德门周边的打工、流浪人群中,并没引起太多的关注。大家依旧忙着自己的事,天渐渐黑下来时,他们又来到桥洞里、屋檐下,瑟缩着度过又一夜。这个消息让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叹息又无奈。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发现,救助站本可成为无着人员在寒夜中的避风港,但很多人选择拒绝。“我们不想把时间耗在救助站里。”这是民工的心声,也是救助工作面临的尴尬。
见习记者 赵书伶
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付瑞利
他一觉睡下去,再也没醒来
冬至来临,南京室外冷风直吹。昨天凌晨,南京的最低温度已达-1℃。清晨6点半左右,南京市公安局雨花台分局接到报警,说雨花西路121号附近一家眼镜店门口,有一名露宿街头的男子被发现死亡。
现代快报记者赶到雨花西路龙翔服饰城外的现场时看到,警车停在一处绿色防雨篷前。雨篷下,正面朝上躺着个人,他盖着薄薄的军绿色被子,脸上盖着浅黄色毛巾。一个不锈钢大碗、一个棕色水杯、一个红色的袋子和一辆小型的手推行李车,应是他所有的“家当”。
“我们赶来后,经勘验,发现人已死亡。”现场一名民警表示,排除他杀可能,具体死因正在进一步调查过程中。警方了解到,死者姓崔,安徽凤阳人,今年47岁,平常有饮酒的习惯。
“我以前经常看到这人,手里拿着个酒瓶在附近晃悠,爱喝酒。”附近报刊亭老板韩先生在这里经营十几年了,他说,昨天早上不到6点钟,自己来报刊亭开门,“商场保安、警车都过来了,我才知道有人死了。”
韩先生告诉记者,天黑后,死者老崔和同伴经常在这一带过夜。他们一般是早上6点多起来,然后步行20多分钟,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找工作。有时不愿意干活,就在服饰城旁玩一天。韩先生推测,应该是同伴一早叫老崔起来,才发现他出事了。
这地方,最多时有十几位民工露宿
昨天一早,在事发地附近的一个停车场角落,现代快报记者还看到了一个裹着厚被子的人睡在地上。也许是睡意正浓或者其他原因,这人不耐烦地翻了个身,没理睬记者的询问。
其实,不管是盛夏还是寒冬,像死者老崔这样露宿街头的人不在少数。“这两天天冷,人少了一些。天一热,这上面全是人,最多时有十几个。”韩先生指指服饰城的一楼过道说,每天下午四五点,就有民工过来找地方休息
市民王奶奶就住在雨花西路附近,昨天,穿着厚厚羽绒服、戴着帽子的她正好路过事发地。得知这件事,老人叹气道:“天太冷,睡在外面没病也冻出病了。但还是有不少人直接找个有屋檐的地方,就睡下了。”
最令王奶奶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看他天天在这边走来走去,也不打工,晚上就随便睡在地上,我那天就问他:‘这么冷,你不回家么?’他直接说不回家,不知道为什么。”
桥洞等地,是民工们避寒的“家”
往年的寒冬,现代快报记者都会跟随民政、公安等部门,在夜间展开街头巡查,劝说那些露宿街头的民工们。经过多次巡查,记者了解到,地铁站、桥洞下等地方,是民工和流浪汉们的集中露宿地。
昨天中午,在雨花南路的一处高架桥下,附近一名居民指指地面满是尘土的桥洞说,每天晚上这里都有多名民工睡觉。在墙角处,还放着一捆棉被,被子上方的墙壁上,不知被谁涂了几个粉笔字“欢迎你到南京来”。
记者经过探访发现,民工们露宿的地方,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距离一般都不会太远。比如,从龙翔服饰城到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步行20多分钟,即可到达。“民工去得早,才有可能抢到工作机会,去晚了,就找不到活了。”安德门地铁站附近一家商店的老板说。
救助站的心声:
天冷了,到我们这里避避寒吧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天气不错,阳光很好,但刺骨寒风还是向人们宣告,这是寒冷的冬天。现代快报记者昨天了解到,为避免民工和流浪人员在外挨饿受冻,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加大街头巡逻力度,劝导流浪人员到救助站去,避避寒。
昨天,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的男宿舍里,现代快报记者看到每个房间里都安装有空调,床褥干净整洁,每张床都是“铺两床、盖两床”,24小时供应热水,热饭热菜提供,比如午餐是两荤一素一碗热汤。仓库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保暖物资,箱子内摆着棉衣、棉鞋、帽子等。“这些天,救助小组在全市巡查的时候都随身携带着这些保暖物资。”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戴阿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在全市已开展拉网式排查,晚上到隐蔽的涵洞、公园等区域去转转,寻找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将棉被、方便面、热水等物资分发给他们,并尽量劝说他们到救助站内过冬。“外面冷,到救助站避避寒吧!”这是工作人员说过最多的一句话。
数据
今年以来,南京市救助站共救助了8400多位困难人员,其中12月份就500多人,除了巡查中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外,还有一些走失或被遗弃的人。
救助站的尴尬:
主动救助效果不佳,不少人拒绝
“我们对流浪的智障者、精神病人、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先救治、后救助,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寻找家人。对寻亲不遇、务工不着、离家出走等原因遇到困难的人员,实行分类救助;对遇到生存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及时劝导到救助站避寒。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人员,则及时提供必要的御寒物品和详细的求助方式。”戴阿根说。
戴阿根介绍,接到流浪乞讨困难群众求助电话,或是群众来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线索,他们做到及时响应、有求必应、应救必救,1小时内到达现场实施救助,对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引导、护送和解救的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乞讨人员及时予以接收。
但尴尬的是,主动救助常常是找不到救助人员或救助人员只要物资不进站。“流浪人员有一部分是职业乞讨者,不愿意接受救助,认为去站里是浪费了他们‘赚钱’的时间。一些是出来找工作的,认为去救助站离市区太远,不好回来。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人对救助站不了解,有抗拒心理,觉得进去就是被‘关’起来。”戴阿根表示。
基于救助必须经本人自愿的原则,救助站也没办法采取强硬的手段,只好增加巡查频率,每天夜里去车站、迈皋桥广场、公园等地方巡查,一旦发现有衣物单薄的流浪人员,便送给他们棉衣棉被、方便面等物品。“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真正帮到这些流浪人员,比如帮他们找工作等。”戴阿根说。
倡议
救助站还发出倡议,如发现流浪露宿人员需要救助,请引导、劝告其前往市救助管理站求助或与110、市救助管理站(85574995)联系。
声音
他们为什么
不愿去救助站?
救助站工作人员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让老崔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但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一带走访发现,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并不愿意“买救助站的账”。
小行路一家小店外,一名来自安徽滁州的民工,坐在台阶上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一言不发。他说,自己是个焊工,但已很久没有找到工作了。他不说自己姓什么,但他说来南京十多年,现在感觉想找份满意的工做,越来越难。
和老崔一样,这名滁州民工也经常睡在龙翔服饰城外的一个角落里,“我一早就听说有人冻死了。”他说,有10元一晚的集体宿舍可以去住,但里面环境太差,还不如露宿街头。住在街头这事,他不敢和家里人说,“我就等着再挣点钱,买买年货,回家了。”
对于救助站的“避寒邀请”,他轻笑一声:“谁要去那儿?在外面找工作,找到了一天能挣100多。”和他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泗洪民工陈师傅,半个多月没有活干,让他有些急。天寒地冻,睡在马路上,又让他有点吃不消。可陈师傅还在坚持着,因为40多岁的他有家要养。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天当被,地当床……习惯了!”在南京,陈师傅有个比自己大十多岁的同伴—同样离家来宁打工的安徽人老陈。老陈说,他们也想睡宾馆,可是工作难找,挣不到钱。再者,打工在外,他们不愿把钱浪费在“享受”上,更不愿把时间耗费在救助站里和来往救助站的路上
PCOS系统下载站:http://zhuangji.w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后绑定Q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