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冬奥会只有谷爱凌可以爆火?“全民追星”是如何形成的?
冬奥会结束10天,提笔写写总结。这次奥运总结很简单,在整个2月,我的世界里几乎就是3个字:谷爱凌。
作为《谷爱凌:我,18》纪录片的宣推负责人,我从2月1日开始,看到了一场来自中文世界对一个人物的顶礼膜拜,注视了它从诞生到高潮的整个过程。
一个月前,哪怕是我和负责纪录片的几位同事,也没有预料到谷爱凌能够冬奥会期间成为这样的顶流。事实证明,我们之前对于民情的预估,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回过头来,我们思考一下这场流量的狂欢事件,从官方媒体无死角的报道,到视频平台各领域创作者的发散,以及社交媒体上每时每刻的追捧,这场“全民追星”背后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做两个维度的对比。
第一个维度是时间,具体时间段是2020年12月-2022年2月。
在这段期间,谷爱凌主要有以下几个大事件:被斯坦福大学录取、X Games两金一铜、世锦赛继续两金一铜创历史、获得ESPY最佳女子极限运动员奖提名、18岁生日、完成世界上首个偏轴转体双周1440、世界杯一路收割冠军、冬奥会两金达到最高潮。
看了以上时间线之后,想必大家心里都已经有了一个判定,那就是在冬奥会之前,是真的没有听过谷爱凌。通过微信指数的折线图可以看出,直到2月4日开幕之前,谷爱凌的热度其实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比率上。
也就是说,冬奥会的举办,起到了巨大的催化效果。在官方媒体全方位无死角的报道下,谷爱凌的热度迅速飙升,尤其是2月8日大跳台夺金这天,彻底刷屏,在不擅长的项目中出乎意料拿下金牌,让谷爱凌真正变得家喻户晓。从微信指数上看,2月8日,是整个冬奥会期间谷爱凌热度最高的一天,比2月18日拿下冬奥第二金高出37%左右的热度。
在这个过程中,例如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报道,是推动谷爱凌迅速变热的最重要一环。影响全民信息内容消费习惯的央媒下场后一呼百应,其他媒体和自媒体创作者迅速加入到了谷爱凌内容的“内卷大军”当中。
第二个维度则是谷爱凌与其他冠军的横向对比,我们分别来对比高亭宇和苏翊鸣。
高亭宇是中国代表团开闭幕式旗手,但在闭幕式当天,高亭宇的微信指数仅仅为谷爱凌的三分之一。高亭宇破奥运纪录夺冠当天,热度仍旧没有在比赛转换期中的谷爱凌高。
高亭宇已经是本届冬奥会的顶流,拥有阳光男孩+速滑历史突破人+泥石流宝藏男孩+开闭幕式旗手的加持,热度却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另外一位滑雪选手苏翊鸣的微信指数,则是在两次决赛当天维持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
看到这里,我们甚至可以大胆下一个结论,那就是依托于冬奥会项目本身的破圈能力其实并不高,即便在冬奥会期间,冬奥项目依然小众。和夏奥项目不同,苏神百米9秒83瞬间会传遍华夏各地,但冬奥项目运动员要想火,还真的不能只靠成绩。
谷爱凌和苏翊鸣之所以可以在这个冬天火起来,更多还是因为二人有能力向世界展示最美好的一面。他们展现出的夺冠so easy,在各方面都是第一是如此简单,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是那么容易,以至于人们会选择性忽视他们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这和此前我们接受的论调是一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它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反差感。当事实呈现出和人们以往印象中的反差感越大,火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再往下深究,其实我们也能看到在当前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焦虑感。从学生到社畜到家长,都具有的一种焦虑感,其实源自那种想要变得强大的欲望。当大家突然看到,哇,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存在,在任何的领域中都是第一名,拿着“大女主剧本”过着我们未曾见过的18岁,换谁都会感慨。所以谷爱凌能够火起来,就不难解释了吧。
最后说一句,谷爱凌带给中国年轻人的,绝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天才少女斯坦福学霸奥运冠军的形象,也不是“成功的第一步在于会投胎”的宽慰,而是自律、自信和自爱。做有挑战的事情,才会感到快乐;爱所爱的事情,前提是先爱自己。 (谷爱凌小迷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