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他慧眼独具签下谷爱凌苏翊鸣 如今正迎接中国滑雪的春天
北京冬奥会上,18岁的谷爱凌2金1银、17岁的苏翊鸣1金1银,不仅在女子自由式滑雪和男子单板滑雪项目中,为中国代表团创造了历史性突破。谷爱凌和苏翊鸣凭借自信阳光、敢于挑战、全面发展的特质,已经成为21世纪新一代中国人的榜样标杆,纪录片《少年志》披露的两位金牌选手在5年前尚显青涩却又踌躇满志、勇往直前的劲头儿,今日看来更显珍贵。
什么公司那么有眼光?
这部珍贵的纪录片,就是GoSki创始人赖刚邀请专业摄影师拍摄的,2016年他更是极具前瞻性地与谷爱凌、苏翊鸣签约,邀请13岁的谷爱凌和12岁的苏翊鸣为他的app“GOSKI去滑雪”代言。至今,两位中国最具商业价值的冬奥金牌选手,也依然是GoSki的代言人。
“他们两个拿了金牌,刚好又有纪录片的传播,确实给我们公司加分很多。最近有很多投资、合作找过来,人家都很好奇:什么公司那么有眼光。”赖刚笑着坦承,其实当时找两个孩子代言,着实是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挑。
“比他们年龄大的成绩不好,专业队里没有人,或者也不适合我们这种社会化商业化的APP。跟两个小朋友也谈不上商业合作,我们没想通过他们获得什么商业回报,合作更像是朋友一块儿玩,我们宣传他们、报道他们,介绍一些好的资源、教练给他们。两个孩子获得这个荣誉,也很开心,觉得获得了认可。”
至于为什么会极具前瞻性地给两个孩子拍纪录片,赖刚解释,这是滑雪圈、乃至极限运动界的惯用手法。“每年10月,滑雪圈都会拿各个品牌拍摄的电影、纪录片来分享,这本身就是一个炫技的项目,这也是一个屡见不鲜、回报赞助商的方式。”
回想过去,赖刚也觉得合作难得且珍贵。“爱凌每年暑假才回北京,苏翊鸣家里是吉林的,但(2017年)那时候两个家庭都在北京,现在就成了大家很珍贵同框的影像。”
两个天赋异禀的孩子
2012年,赖刚的GoSki第一年开办公益青训营,苏翊鸣就来了,那时候他才7岁。之后一连4年,每年暑假28天的封闭营,他都在GoSki跟从中国职业单板滑雪选手王磊训练。“那时候我们就认识他,2016年他能做720度了,我们就签了他。”赖刚可以说是看着苏翊鸣长大的,苏翊鸣叫他“叔叔”。
赖刚说,谷爱凌和苏翊鸣,不仅是空前的,也是断档的。往后看两个奥运周期,也就是现在9岁、10岁的孩子,才有比他们同期更优秀的。中间没有人够得上参加奥运会的水平,甚至称得上“专业运动员”的全国不过百余人。
“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知道,当时就这两个人可以选。刚巧一个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一个单板一个双板,我觉得还是蛮般配的。但那时候就算提‘奥运会’,也更像是一句祝福,没有人想到那么长远。”
谁能想到这两个孩子,今年就双双参加了冬奥会,还双双拿了金牌呢?即便苏翊鸣在大跳台夺冠,赖刚依然说:“作为一个业内人士,我最乐观最乐观的,就觉得他能进冬奥会决赛。他夺冠那天我给他爸爸打电话,他爸爸也说没想到。”
“两个小朋友当时都没有请专业教练,我现在想来都觉得好神奇,因为当时国外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已经训练很系统了,国外的小朋友我相信他们一路都会有教练辅导。但这两个小朋友,尤其小鸣在进国家队之前都没有持续稳定付费请教练的。”
是天赋异禀吗?“这个级别的选手,你敢说他没天赋吗?但确实是奇人。尤其小鸣,奥运会前参加过的世界比赛屈指可数。只能说他的日本教练佐藤康弘非常厉害,在他手下小鸣比我们去年看到他又提升了一大截。”
金牌鼓舞国牌信心
在赖刚看来,谷爱凌和苏翊鸣的这两块金牌,分量非常之重,甚至具有“天花板级别的宣传效应”。“两位已经引发了许多话题,从体育到教育。他们的成长道路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不再拘泥于自己国家,也让我们意识到:符合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他们俩明显超出了同龄人的见识,在18岁的时候突然走上了人生巅峰。我觉得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年轻人,要特别的相信他。”
他们两个作为新一代的超级明星、青年偶像,会带动年轻人的滑雪热潮。他们是兴趣驱动的,不是传统模式下苦练出来的,这会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个运动不是很苦的东西,是很享受、成瘾性很强的项目。可能以前大家感觉很远、很贵,但现在会愿意来冒险、愿意来挑战。”
赖刚认为,金牌分量重的另一方面,是竞技碾压。“明显不是裁判照顾东道主。一个是谷爱凌的U槽、一个是小鸣的大跳台,行内的人一看就知道,领先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小鸣之前的银牌已经存在裁判的疏漏,大跳台第二跳更是没有人跟得上他了。因为第二跳要求反方向,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跳1800度、还这么稳落地的,他还有一个1980度没使呢,还存着一个大招。很多比赛我们看着会觉得硬撑、或者运气好拿的冠军,但他完全不一样,我们内行一看他出去的转速、那个抓板子的紧凑的状态,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转5圈落地已经没有高度了,他这一出去就知道,冠军肯定就是他了。”
赖刚说,爱凌小鸣的成功,也极大增强了他们团队的信心。“一年前没人敢想苏翊鸣能拿冠军,一年之内连番突破。我们做原创品牌、做中国人自己的滑雪装备,之前也断不敢想能像VANS、NORTHFACE那样出圈,现在明显梦想大多了。我觉得滑雪领域本身市场就蛮大的,未来三五年也可以做到几亿的规模。”赖刚说,他对GoSki原创品牌的规划是多品牌发展、覆盖不同圈层,最终成为一个走向全球的中国运动服饰品牌。
冬奥之后才是春天
2000年时任TOM编辑的赖刚,为创建冰雪频道特意去亚布力滑了两天雪。虽然下山的姿态狼狈,但他却由此上瘾。2004年,赖刚辞职创业,搭建滑雪网站“单板地带”,又开“冷山”雪具店,可算是中国第一批投入冰雪产业的人,更是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的见证者。
2011年,赖刚也遇到过困难期,“刷爆了信用卡都没凑够进货的钱,又要当爹了……的确没有流动资金了。”但他也轻轻地解释,所谓困难也不是吃不饱饭那种,无非就是你做别的行业更容易赚钱。他说很多领域都一样,总有这么一小拨人,要做火种。在燎原之前,去做引领的工作。“在这个行业里面的人,倒也没觉得苦不苦,一直都很享受这个过程,也一直觉得很有希望。”
赖刚的“困难期”,只持续了短短一个夏天,他公开招募到300万投资、七八个帮手,“冷山”反而扩大规模,一跃成了行业龙头。之后一路遇上的都是好消息:2015年国务院46号文件号召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冬奥申办成功,公司拿到了融资,一路高速发展。“年销售额一直都在50%-60%的增长。库存压力也连年变好,市场比你想象的更火爆更火爆更火爆……”
但赖刚也坦承,自己经营的装备是滑雪运动中相对“轻”的一块,头部的雪场经营,从2015-2020这五年,一直还是“外热内冷”。“都说三亿人上冰雪,雪场一年客流二三十万,远远没有饱和。”尤其2020年春节的疫情,滑雪场损失半壁江山,一下子损失50%的营收。 有的雪场在2021年上半年关门,倒在了中国冰雪的最后一个冬天。
“今年我们明显感觉春天要来了。”赖刚说,举办冬奥会,崇礼雪场关闭,加上长三角、珠三角均受疫情影响出行限制,“原本我们要呜呼哀哉、鬼哭狼嚎,至少损失1千万销售额,但我们的销售额依然增长了50%。今年北京的雪场全都创新高,但凡有一点火种,就都火得不得了,势头都压不住了。”
2017年GoSki投资100多万办的自由式滑雪比赛,没有赞助商埋单,一年就成绝唱;2019年谷爱凌代言的滑板在“冷山”依然一年卖不到200块,无奈放弃代理。据说,2021年中国参与滑雪的人口有1300万,其中一年滑雪三次以上、会主动消费的发烧友,有三四百万人。赖刚估计,不久的未来,这个数据要增加10倍。
“这个运动成瘾性很强,又很健康,跟大自然接触,绝对不会一阵风过去了。而且基于今年冬天的这个现象,我们觉得冬奥会之后会迎来大发展。今年或许不能说是元年,但会是行业尝到甜头的时候,是开始收获的时候。” (周到上海)
页:
[1]